站在时代前沿的文化凝望
发布时间:2019-04-24

站在时代前沿的文化凝望

——关于《思想与艺术》

 

王照宇(无锡博物院)

 

 

 

20191月,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艺术思想家周天黎先生的艺术思想文论集《思想与艺术》,这本装帧精致却不失朴实色彩的厚重书籍,图文并茂,涵盖其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所作的书画作品33幅,这些作品展示了周天黎先生在绘画与书法方面深厚的艺术修养与创造能力。文字部分相对而言则是该书的大宗,共收录了28篇文章,其中周天黎独撰文章12篇。其余是对她的艺术评论16篇,洋洋洒洒,形成了一部总数长达33万字之多的鸿篇巨制。周天黎是一位以书画创作而闻名于世的女画家,然而,如果你去仔细翻阅她的履历、阅读她的文章,那么不难发现,周天黎其实还是一位腹笥丰盈的人文学者。“在她身上有一种真正的学问学术的价值沉淀,有一种真正的中国文化沉郁顿挫的精神传统,以及重新唤回这个传统核心的人文支撑。”(摘自201652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在阅读周天黎充满思辨的文字以后,你会发现中央主流媒体给予的如此评价的确不虚,上述精神激情与人文内涵自始至终贯穿于她的每一篇文章之中。

 

 

周天黎近影

 

当今画坛,不少人贴上“文人画”标签,而对文化涵养的醇度、传统书画的功底,以及知识分子所应有的人文关怀与道义担当视而不见。周天黎却一直都执着于如许观念:“没有哲思后的生命冲动,就没有伟大的艺术”(周天黎:《思想与艺术》扉页),读文读画,“哲思”与“艺术”这两个核心是周天黎笔下大气文风中的强大主柱。

 

她“从四岁开始接受传统中国画和中国书法的教育,从临摹《芥子园画谱》学起,并每天临欧阳询和王羲之的书帖。从九岁开始学素描,总共画了几千张,十二岁又开始学油画。”(周天黎:《我愿做人生本质中美与善的证人》)可见其接触并研习中西方美术都始自幼年,再加上她对各种绘画有一种无法抑制的嗜好和狂热,使得她早年的艺术训练一直没有中断。《艺术与思想》一书中所收录的第一幅已陈旧发黄的画作,即是她作于1974年的素描人物——《看山的老将军》,据画面签名1974.5.20,天黎的文字,知是其极为早年的画作之一。该素描人物造型精准,明暗层次丰富而又虚实有度,技法上采用了线面结合的处理手法,人物神态刻画得非常传神,老人目光炯炯有神,饱经风霜,饱含毅力,显示出她早熟的绘画功底和过人的艺术天分。书中刊印的一些照片还记录了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其与诸多艺术大家、学者们交流的点点滴滴,如著名戏剧家和社会活动家吴祖光先生,著名画家、中国美协原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吴作人先生,著名书画家、古典文献学家、中国书协原主席启功先生,著名国画家、原浙江画院院长陆俨少先生,著名漫画家、美术评论家、书法家黄苗子先生,著名语言学家、思想家、素有汉语拼音之父”之称的周有光先生,此外尚有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著名油画家肖峰先生,著名国画家陆抑非先生等,可见周天黎交游领域之广泛、规格之高,且多为20世纪中国美术界、学术界的泰斗式人物。由是可以推知,周天黎的文字中时常显现的卓远见识并非空穴来风,它们毋庸置疑来自作者幼年较好的家庭教育和后天的文化积淀,与诸多文艺界大师的相互切磋无疑亦是极为重要的一个识见来源。较为有意思的是,有一张周天黎和周有光两人在周老书房深谈的图片,以及周有光老先生在其108岁高龄时写给周天黎的一函,要从世界看国家,不要从国家看世界。十五字箴言,寥寥数语显现出一位大学者的胸怀与过人的学术胆识,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两个忘年交的知音,在探讨看似难以捉摸的宇宙观与人生观。

 

书中所收录的31幅国画,皆是水墨兼设色一路的写意花鸟画作品,但她并不拘束于传统中国画约定俗成的程式,所以其格调却又与传统中国画拉开了一段不小的距离。传统中国写意花鸟画追求笔墨与造型的师承有绪,虽唐宋迨至元明清,各个时期均有迥异的笔墨追求与审美趣味,但其核心却始终不脱离传统中国文化的根底。大体而言,两宋的院体为一派,画面物象讲究体物致理,并将之视作核心所在;明中期以来以陈淳和徐渭的大写意又为一派,笔墨的自由奔放、物象的笔减形具是其始终不变的规律。明清以后的大家们虽亦多有创造,但其核心几乎不出上述两种家数,所谓的创新也多是在这种基础上,辅以画家本人不同的性灵和际遇,进而落笔产生丰富的图像。周天黎的绘画,说其是传统中国水墨花鸟画也好,称其是带有西洋绘画味道的“彩墨画”也罢,但物象背后的审美旨趣确实是难以脱离开绘者本人的文化底蕴,乃至生活状态的。著名美术史论家、12大卷本《中国美术史》总主编邓福星先生评论她的绘画:用笔苍劲,运墨大气,布势置阵奇峭意赅,线条粗犷,深厚韵味与独特的水、墨、色运用上的新颖恣崛、老辣潇洒、淋漓尽致。”“周天黎的水墨画艺术没有陷入国粹主义般的狭隘自囿,她抛弃那种谨慎呆滞的笔墨图式,已从自然意象走向精神世界,”(邓福星:《孤卓立大野——周天黎作品·典藏代序》)邓福星先生的视觉述评是客观的,而另一位著名美术史论家、中国美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曹意强先生给予画面背后的成因解释也令人折服:“她在上世纪80年代早期即留学英国,东西方的教育背景给予了她开阔的国际视野,因而能够对传统中国画的精伪不存偏见地进行扬弃,并从西方艺术中取其所需。(曹意强:《周天黎的艺与境》)

 

实际上,我们回到绘画本身,从《思想与艺术》一书中所收录的周天黎作于1985年的《嫉》和《顽石为邻》开始,一直到1986年的《不平》《生》《雨后》、1987年的《袭》、1988年的《寒香》、1990年的《秋风》等八幅作品堪为一个风格,可以视之为侧重于传统风格。其中尤以《生》最具代表性,邓福星先生称之为花鸟中的第一名画;著名作家、艺评家薛家柱先生对之进行了带有近似图像学的评论:乌鸦、十字架代表死亡,红花代表新的生命,在不可抗拒的冷酷面前,竟然展现出绝境中的惊人美丽!整幅画艺术上无可挑剔,凝重的艺术里透射出思辨的光,启示的火炬震攫人心。”(薛家柱:《周天黎的艺术世界》)就画面本身来看,构图讲究气势,而笔简意浓,挥洒自如,形象生动,造险破险,气势纵横奔放,墨色淋漓酣畅,状物不拘形似,可见她中国传统大写意花鸟画的深厚笔墨功底,可以说在2004年之前的这些绘画大都具有这样的特色。从作于2004年的《素节可抱霜》、2007年的《寒冰可燃》、2008年的《创世的梦幻》、2009年的《生命之歌》、2011年的《风荷》、2012年的《梦行荷花万顷中》、2013年的《元泱之涅》、2015年的《六月荷华立中庭》、2016年的《大凛》等23幅绘画又呈现出另一种面貌,可以看出她不再满足过往熟练的绘画经验,这一点周天黎在自己的文章中给予了变法求异的学理解释:一些朋友看到我2005年以后创作的梅花、紫藤、枇杷、飞鸟等画中物象,总觉得有些怪怪的。我是有意识地与传统中国花鸟画的笔墨拉开一些距离,同时加入了西画中色彩、几何图式方面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我画的诸如梅花、紫藤、飞鸟等,已不再是现实中物体本身的再现,揭示及获得的是视觉形象的第三者,或是我与所描绘物体两者意象的结合,或是我与此物体之间关系的一种展现。那是一种心灵感应方面的契合,创作时的某一瞬间,甚至会感到自己的灵魂出窍,进入了奇妙的空间中。”(周天黎:《我的艺术论》)她对自己的绘画风格做了分期,即以前主调为传统期,以后则是“中西融合”。如许开放的心态并能付诸实践,源于她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高度与自信,“优秀的民族一定是一个开放的民族,优秀的文化一定是一种开放的文化。”(周天黎:《我的艺术论》)其书法亦是如许风格,结体严谨,笔画讲究行草之法,又极具现代气息,它们辅以作者丰硕的文艺理论,完整清晰地展示了周天黎书画风格的渊源演变。

 

周天黎学养深厚,知识渊博,观点鲜明但并不偏激。更为难得的是,她敢说真话、敢说实话,在当下这个孳孳为利、美术界各种权贵利益小圈子势立的环境中,周天黎常有横刀立马之姿,让人望之俨然,即之明理。书中收录的《高峰之路——关于艺术创新的思与想》,主要谈论自己关于传统中国绘画、文化史、文化复兴以及传统国画的创新等极具现实意义的几个命题的看法,行文多有精辟之论。她认为中国画既不能一味泥古,也不能一味西化,应该“创新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只有“会通古今,融贯东西”,方能开创中国画的新面貌。而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变革创新是其必由之路”。

 

《我的艺术论》是其人文美学价值观的清楚昭示,同时以思想理论的角度表达了自己一贯的艺术立场和文化观点,“严格意义上的绘画创作必定建立在深厚的学术根基上”,这一观点亦时时出现在她的其他文章之中,说明这是周天黎对于文化与绘画之间关系的一个严肃论断。对于中国画的优劣,周天黎认为“看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特别是中国画,除了精奇的布局、严谨的结构、新的画面美感和笔墨技巧效果以外,另一重要的是艺术家在作品中折射出自己内心深处的精神审视”。其实质是指出艺术作品除去形式以外,其背后要有文化底蕴的支撑,也要反映画者的内心世界,同时以此基础进而上升到对人生的思考。出于她艺术家与思想家的双重身份,许多极具闪光的思想经常会不时散落在某一篇文章的不经意之处,这一特点几乎充斥在周天黎的所有文章之中,宛如空谷足音。

 

《艺术沉思录》以长达九个篇章的容量,表达了周天黎对艺术的人文思考,其要义主要包括优秀的艺术家必须有人文品质,艺术家更要有自我反思、自我批判的文化精神,强调文与艺的结合,艺术家要有诚信,艺术家要有良知,解放思想对于文化复兴的重要性,对艺术家存在意义的哲学性思考,艺术家的精神追问等,展示出这位大画家宏阔的视野与渊博的学识。《一个中国女画家的思想片段——我与西湖荷花的情缘》一文则主要以荷花为线索,分别从绘画中的荷花题材与荷花所在的杭州西湖,进而以散文随笔的形式延伸到作者对艺术、历史、宗教、文学以至于哲学等方方面面的思考,形成一篇以“荷花”为题的涵盖内容较广的长篇,最终旨归在于表达作者自己的艺术观、人生观与历史观。

 

《我的人文索求——巴黎公社社员墙前的思考》实质上是一篇关于人文、政治与社会发展的文章。周天黎认为“有良知的艺术家无法回避对社会史的认识与反思”,她在文中强调了“文化良知”与“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对巴黎公社有关史实的回顾与思考,进而重温了马克思关于历史与社会的一些论断。此外对于民族文化中的批判精神与创造精神也有所阐释,并触及到当下中国的一些社会现实问题,措辞用语犹如她手中的画笔一样气势纵横,谈古论今,尝试观察美学与政治相叠之处。《也谈成为大画家的前提》提出了“人道精神与人文情怀”是当下艺术家们所必须具备的品质。作于2006年的《中国绘画艺术创新与发展的思考》以四个篇章叙述了作者对传统与现代、中国画的笔墨、文化艺术观等问题的见解。

 

《凭吊梵·高札记》实际上是她以梵·高其人其艺为题,抒发自己对艺术人生的诸多感悟。《艺术要关注人类灵魂的救赎命题》则是画家经常关注的人文话题的精神追问,对于中国画的发展前途、民族复兴与人文艺术、艺术家的历史担当、艺术家与宗教问题等都有所涉猎,是作者“为人生而艺术”观念的又一体现。此外,周天黎对中国的艺术市场也有所关注与问题揭露,并形成锋刃短文《要看破艺术市场中的黑幕》,提出“充满人文精神和生命神气的作品才值得用较高的价钱去收藏陈列”的当代书画收藏原则,而这一原则也确实在艺术市场中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纵观全书,其著述内容涵盖了艺术本体论、艺术发展论、艺术与人文、艺术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周天黎本人艺术观与人文观、对当下中国绘画发展乃至社会现实的多维度的前瞻性思考。文化艺术在历史的进程中有其自身的阐释力量,并支持着人类的生命精神不会轻易轰然倒塌。该书也可说是周天黎先生近半个世纪以来,于艺术、人文以及人生与社会等诸多领域,站在时代前沿的文化凝望。凭栏静听潇潇雨,其文其艺实际上都远远超越了她作为一位画家的身份,触摸着人类文明的脉搏。某种意义上,甚至不外具有文化先驱者的身影。翻开《思想与艺术》,读者能深深感受到书中闪烁的思想理论光辉和耀眼的人文之光。

(原刊2019417日《中国书画报》)

 
作者:王照宇
 


周天黎(香港)艺术工作室制作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ICP备2021033732号
美术馆地址:浙江省嵊州市长乐镇后街8号 电话:13806763741 13506758504 电子邮箱:arthk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