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中的奇才----周天黎的艺术特质
发布时间:2008-09-16

(原刊1986年香港《中报月刊》)

 

  一个风和日丽的中午在跑马地的一次聚会上,饶宗颐教授观看了青年女书画家周天黎的字和画,一幅笔酣墨畅的《气壮山河》,一幅犹劲有力的《墨池清心》,两幅清新奇俊的国画《顽石为邻》《邪之敌》,他都谛视良久,还翻阅了周天黎的字画册,只见他边看边赞赏地点头,还不时对周天黎作一些宝贵的指点。临别之前,他对周天黎说了三个「很」字的评语,这便是:很有气魄、很大胆、很有艺术家的气质。

 

  饶先生是中文大学艺术系的老教授,本身又是著名书画家,对周天黎字画评语自是十分中肯的。

 

  周天黎在英伦深造画艺时,曾写下斗大的四个字:“墨池清心”。我对这四个寓意新深、笔力苍劲的字非常欣赏,它既有欧阳询的险劲骨力,又有米芾的豪放不羁,还有王义之的娴媚飘逸。我对这四个字非常欣赏,不单纯因为这四个字写得极好,还由于它里面有一段极为动人的传奇故事。仅从这件传奇故事里,也可以看出周天黎确实是一位罕见的很有气魄、很大胆、很有艺术气质的书画家。

 

 

  周天黎一九八三年由上海来港,在香港仅停留不到三个星期,便只身赴英伦深造。上海虽然是昔日的十里洋场,是现在中国最大繁华都市,但比之香港这彩色缤纷、璀烂迷人的东方之珠,仍有许多逊色之处:她密集高耸的巨型大楼,她栉比鳞次的酒楼茶肆、她艳光四射的娱乐场所,对任何一个刚由内地来港的人,特别是青年,不知散发出多大的的魅力,但周天黎不为所诱不为所动,她一心只想到如何更快地提高画艺,使自己笔下能有更好的作品。

 

  然而,到英伦不久,出席几次有名流绅士参加的大型酒会和宴会,并曾为中外友人即席挥毫,英国报章和电视广为报导。顿时声名鹊起,便引来一群仰慕者和狂蜂浪蝶。有的竟日跟随左右,有的愿以名贵房车相赠,更有甚者,一位青年公子苦苦相缠,周天黎不得已便告以已有男友,谁这公子竟立即拿出支票簿,说:“给他十万英镑,要他马上同你分手,行不行?如果嫌少,还可以多给。”这些追求者中,有些还是碧眼儿。但都为年轻女画家所拒。为了表露不为利诱、洁身自爱、专心画艺的赤诚,她居然在五光十色的世界大都市英伦写了清心寡欲的誓言:《墨池清心》。说也奇怪,竟成了她的护身符,使她在英国的深造,得以顺利完成。

 

 

  周天黎擅长国画,也擅长西画。她习国画之前,是专攻西画的。速写、素描、水彩、油画等多种类型的西画,她都认真学习过,且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十四、五岁以后直到今天,这十余年来,周天黎虽然也经常画西画,但重心却一直在国画上。因此,国画应更能体现她的画风和气质。

 

  周天黎跟许多女画家一样,喜欢画花卉、翎毛、时果、虫草,也跟大多数女画家一样,画作有纤柔俊秀之美。但是,她与时下一般女画家有极大的不同,这就是她的画有十分鲜明突出的个人风格与奇特气质。

 

  这种鲜明突出的个人风格与奇特气质,在画作中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

 

  一、她的画揉和了中西画技之长,既注重运墨、笔力、意境,又注重了外型、布局、色、光、透视。周天黎喜画牡丹,而所画牡丹与常人不同。常人画牡丹喜画其大富大贵之姿、花则大红大紫,叶则翠绿欲滴,花态则是笑脸迎人,再配以「富贵连年」或「花开富贵」的题名,当然会讨人喜爱。周天黎笔下的牡丹,完全不是这种格调,谁会想到她的牡丹图题名为《顽石为邻》?可想而知,画中的牡丹不会与白头翁或七彩锦雀为伍,而是与一块冥顽不灵的大石作伴。本港一位著名作家兼社评家见过这画之后,曾大加称赞,认为:画中牡丹有一种豁达而志气自若的风貌,具有深邃的内蕴,感情的力量达于画外,使人强烈感到作者是一位有创造力、有胆略的艺术家。

 

  不少画家画牡丹惯用工笔、花瓣叶脉均纤毫毕露,周天黎则爱取晕染之法,用以表达清新的意趣。她画牡丹已另辟蹊径,独创一格,在国画的创新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内地一位著名老画家对周天黎的牡丹画作了如下评语:“不同俗流,法自我立。她把西洋画的光与色和中国画的水墨晕染和谐地结合在地一起。画面浑厚华滋,栩栩如生,姿容贵而不艳,柔中寓刚,风骨俊逸,充分表现出牡丹花内在的清高气质,传达出超乎神似以上的神韵。”又说:“撇开论资排辈的偏见,周天黎的牡丹花在当今中国画坛应属第一流的。”

 

  这个评价,对年轻的女画家来说虽然很高,但我认为是中肯的。

 

  二、她的画有内涵、有意境、耐人咀嚼,能给人以启示,令人回味无穷。《顽石为邻》便有这种特色。画家命牡丹与顽石作伴,便是以物象抒情怀,表达了对庸俗之辈趋炎附势的蔑视。周天黎最近画了一幅《清艳风骨》,也是画牡丹,这次与牡丹厮守一处的是仙人掌。这幅画的构图很有意思:在杂色盛放的艳丽的红牡丹的下方,长着两三株满身是刺的仙人掌和仙人球。他们身上也开着红艳的小花。整个画面当然是艳丽的,但除了艳丽之外,还有许多耐人回味的东西。牡丹是富贵之物,仙人掌常生长在贫瘠的苦旱之地,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应很难有机会生长在一起,画家也更少兴趣把他们纳入同一画幅里。这本身就构成了“清艳风骨”的奇。仙人掌通体棘刺,又能生于贫瘠之地,他实际上是一种极有高雅气节的植物,画中的牡丹,在欣欣向荣的仙人掌映衬下,更显露出他清高的气质。笔者认为:这幅《清艳风骨》你不妨把当作女画家的自况画来欣赏。

 

  最近,周天黎画了几幅令人惊异的国画。一幅题名为《生》画幅不很大,画的左上方画了一只特写的十字架,十字架的顶端站着一只张开口啼叫的黑色乌鸦,乌鸦注视下方。下方是个面积很大的老树根,四周有一些倒下的树枝,这象征死亡的画面,令人望而生畏。完全没有生的气息,为何题名为《生》?细看之下,原来树根右下方冒出来几株杜鹃花,这应是生机有望了。这画构思妙、寓义深、且很有气魄,是难得的佳作。

 

  另一幅《不平》也极奇特:一只凶悍矫健的苍鹰自天空盘旋而下,一眼就瞄准了他的目的物,这是一只瘦小的啄木鸟,停在一棵老树上,嘴里正含着一条小虫。这种真实的镜头,可能是极难一见的,但它便出现在周天黎的画幅中。苍鹰画得很活,极有气势,他展开有力的双翅,收着身子,弯着颈项,两眼露着凶光,两只强劲的利爪,一上一下。瘦小的啄木鸟就在他利爪之下,虽然嘴里仍却含着叨到的小虫,但已吓得魂不附体了。在画的上方,画家题上苍劲有力的两个大字《不平》。我看到这画以后,曾惊喜地叫了起来:“真画得太好了!”上述这两幅画目前只是几个熟朋友看过,但已引起极大的关注和热烈的议论。说法虽纷纭,赞赏却是一致的。

 

  惊异于周天黎的字和画的人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她为什么能在字和画方面有如此功力?这有多方面的原因。

 

  四、周天黎自幼聪慧,极有绘画和书法的天才。幼儿时她眼前到处是画,天上的晚霞、蚊帐的皱褶,甚至墙壁上的水渍,透过她眼睛,便会成为飞马和骑士,或者便幻化成各种美丽动人的图画。四、五岁时,别的小女孩都在沉迷于布娃娃的时候,她对画便有如痴如醉的爱好,整日都手拿画笔画个不停。画成了她童年时唯一的娱乐。读小学后,绘画成绩一直优异,屡受老师称赞,画作则经常贴出展览。写字也如此。还未上小学,她就缠着要父母拿买毛笔给她写毛笔字,她孩提便能写一手好字。后来她更刻苦临摹王义之、米芾、欧阳询等著名书家的字贴,字艺大有长进。可以看出,绘画写字的天才从小便在她身上明显地表露出来。

 

  如果仅凭天赋之才,周天黎也不会有今日之成就。她的成功是天才不可缺勤奋的最好证明。她刻苦习画(也包括练字)的历程是“十年寒窗”的两倍。她苦练基本功(包括人物速写素描等)的情形已达到难以想象的地步,画下的速写素描、各类山水花卉、各种题材的油画,其数目实在惊人。她告诉我:仅现在留在上海老家的,便有几千幅。可想而知,她是如何勤奋的练画。

 

  她练画的黄金时代,正是“文革”时期。别的同学、小朋友跟随大人去“革命串连”了,去游荡了,她小小年纪却知道避过“红卫兵”、“造反派”的监视去野外写生或埋首家中刻苦学画,因为那时画米盖朗其罗,维娜斯,或画自然景色都是有风险的。“文革”期间学画,找老师最难,而她也胆识过人,居然想到去上海画院“牛棚”里找老师。那里确实有许多全国一流的老画家。那时教画有极大危险,但小姑娘的过人胆量和一片赤诚感动了那些名画家,他们却甘愿冒风险指导她。周天黎真孺子可教,在苦学中,画艺有惊人的进步。我曾笑对周天黎说:“没有文化大革命,你可能成不了名画家。”

 

  周天黎不止在习字练画的领悟上超过常人,在坚持学画的毅力上也胜于常人。文化大革命期间,为了避人耳目,她能够于摄氏三十八度的酷暑中,紧闭门窗,在挥汗如雨的情况下,刻苦学画十来个小时。前几年,她在字画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就,已经被公认为有相当水平的青年女画家。

 

  虽然,在香港她的字画得到很多人赏识,但她认为自己的基础还不厚实,水平不高,见识狭窄,她立意趁年轻去英伦深造画艺。她去英国研修两年,虽然也曾向英国皇家美术家协会的同行交流国画的技艺,在美术专科学院向学生老师讲过几次国画源流,但她这次去英国,主要还是学习和提高自己。她将勤奋苦学的精神带到了英国,不仅观赏了大量高水平的名画,大开眼界,而且画了许多模特儿的描素,在眼力和手力上都有显著意义的提高。

 

  行文至此,获悉两项颇有意义的消息:

 

  一、海外以及香港的几家电视台对周天黎将作专访,介绍她的画艺和书法,推荐她的作品。

 

  二、《周天黎画辑》,已由香港一间有名的大书局精印出版,即将以中文、英文、日文三种文字向全世界发行。

 

  愿周天黎在艺术上不断进步,接受更大的挑战!

 
作者:殷德厚
 


周天黎(香港)艺术工作室制作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ICP备2021033732号
美术馆地址:浙江省嵊州市长乐镇后街8号 电话:13806763741 13506758504 电子邮箱:arthk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