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艺无峡 精彩对话
发布时间:2010-05-03

 朱炳仁、杨奉琛两岸两人艺术展杭城首展

 
朱炳仁、杨奉琛共同设计创作的艺术珍品《本是同根生》
 
作为海协会、海基会文化交流重点项目和中国杭州西湖国际博览会项目,2010年5月至8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著名熔铜艺术家朱炳仁和台湾著名雕塑艺术家、台湾雕塑学会会长杨奉琛将在杭州、台北、高雄三地共同举办“朱炳仁、杨奉琛两岸两人艺术展”。杭州首展于5月2日开幕。据悉,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和浙江省、杭州市的诸多各界人士都将出席揭幕仪式。台湾方面也将派出庞大的代表团参加。据了解,两岸两人艺术展同时,还将在西湖游船上举行由两岸文化界、会展领域和传媒人士参加的两岸文创座谈会。
 
  2007年12月22日,杭州灵隐寺将朱炳仁打造的“同源桥”作为海峡两岸和平交往的象征,赠送给台湾中台禅寺,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主持仪式。
 
  第一次由两岸艺术家联手开展
 
  据悉,此次艺术展是继两岸在政治、经济互动后第一次由两岸艺术家联手举办的重要民间文化交流活动。展览共展出66件作品,其中两位大师独立创作作品每人30件,另外6件由两位大师共同创作而成。以艺术家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为背景,展示了他们艺术成长的过程,而两岸两代艺术家参与的“铜桥运台”和“水袖进京”故事的解密,又揭示了民间文化交流在两岸重大事件中扮演着独特与优秀的角色;作为当代两岸艺术创新的代表,朱炳仁的“解形熔意”、杨奉琛的“五行再生”也再一次向世界昭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朱炳仁、杨奉琛两岸两人艺术展”得到中华文化联谊会、海协会和海基会的高度重视,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先生为两岸两人展题了词。两岸文化同根同源,“朱炳仁、杨奉琛两岸两人艺术展”体现了两岸人民在人文、艺术、历史传承中的共性和特性,在新形势下以民间文化交流形式为两岸交流作出了积极推进,也为大陆和台湾的文化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一血脉 传承中华文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朱炳仁先生和台湾雕塑学会会长杨奉琛先生都是两岸著名的艺术世家传承人,中华文化世代相传的高超技艺和聪慧勤学的天赋秉性融合,成就了他们当代艺术的辉煌篇章。
 
  朱府铜艺——五代传承的璀璨铜艺。书香门第的朱家是绍兴的名门望族,现存的朱家台门在著名的历史文物古桥光明桥畔,至今画栋雕窗,乌漆大门,沉稳显赫。从文才出众的朱雨相开设的第一代“朱府义大铜铺”,其弟朱庆润的书法在上虞曹娥庙内、双桧亭上,与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手书的楹联比邻而立;到了朱宝堂诚厚信义经营的“朱府瑞昌铜铺”,以精湛的技艺为佛教寺院精铸铜香炉、铜法器。他常年吃素,是虔诚的佛教三宝弟子;再到朱德源1983年在杭州浣沙路开设“朱德源书画社”,是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家民营书画社创立者,被誉为中国文化改革第一书家。
 
  不论百年世事变迁,代代朱府铜艺追求技与道的融合,直到20世纪之后杭州河坊街上“江南铜屋”面世,精湛的技艺和宏大的规模让世人震惊和感叹。朱府铜艺第四代朱炳仁先生(1944年出生)在世界双遗产上建成了中国最大的铜建筑群,创立了中国铜建筑营造技艺新的顶峰,在中国铜艺术领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国家级大师,海内外也声誉卓著。他又是中国第一位和“达利对话”的民间艺术家,同时也是倡导自然环保的“运河三老”之一。近年来,朱炳仁从为台湾搭建同源桥开始,与台湾文化艺术界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为两岸文化的共同繁荣作出了独特贡献。
 
  如今,朱军岷作为朱府铜艺的第五代传人,正在创新当代铜艺进入人们的生活领域,“阿岷铜艺”正使得铜文化走入千家万户,成为现代人文不可缺少的内容。
 
  杨奉琛艺术——新自然主义的大器五行。杨奉琛的祖父杨朝华为台湾士族,曾经在上海天主教办的震旦大学读书,并在南大专修商科,喜爱摄影和电影,最喜欢照人像,日寇横行时期在东北从事电影事业。祖母会刺绣。杨英风在台湾宜兰出生不久,杨朝华携夫人离开台湾到大陆,他“虽生长于日寇势力下之台湾,然却仍袭祖国教育,对于国家民族思想更具深刻之认识”,所以,在台湾“改受日寇之奴化教育”之后,因恐三子染化有奴化思想,故又将三子烦人带来北平,意在使其对祖国有更进一步认识。于是,杨英风15岁到北京,京城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杨英风先后求学于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北平辅仁大学美术系、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等,并前往意大利罗马大学雕塑系进行艺术研究。因而学贯东西,一生创作漫画、版画、雕刻、激光艺术、景观与建筑规划等各类艺术作品数千,终成台湾雕塑界一代宗师,蜚声海内外,获殊荣无数,“大器遇合”便成为其艺术作品蕴含的另一深层意义。作为文化传承的第三代,杨奉琛创作展的主题“五行再生”,则是对前人艺术思想的传承与开拓,意味着生命之生生不息,依赖的是五行灵真之气,“气之所致灵真,必永生不灭也,灵光不息则生生世世存在”。
 
  “解形熔意”与“五行再生”
 
  由朱炳仁先生独创的“熔铜艺术”是利用铜在自由状态下熔融流淌而成的铜状精心设计、精心雕琢成的艺术珍品,具有天生造就、不可复制的艺术神韵。除了系列熔铜书画艺术作品之外,《胜利的精卫》、《同根生》、《湖莲之歌》、《对决911》等作品既具艺术震撼,又喻意深刻,琳琅满目的熔铜艺术品独具魂魄且极尽天趣。 2007年,随着朱炳仁先生第一幅熔铜书画艺术作品《阙立》被国家博物馆收藏起,作为中国书画艺术的新载体,熔铜书画就以其独有且不可复制的魅力,进入了世界艺术的殿堂。国内外著名文艺大家高度评价认为,这门艺术意趣天成,在继承创新中自成一家,使得高温熔化的铜的自然纹理和传统铜工艺与中国书画浑然相接,赋予了当代艺术新的灵魂,不仅是全新精湛的熔铜工艺,也是优秀绝伦的雕塑艺术;不仅是中华文化的传世瑰宝,更是世界艺术殿堂中举世无双的杰作。
 
  杨奉琛对艺术创作的执着与热情,历时三十余年仍有增无减。他的作品从镭射光雕到雕塑、再到景观艺术,项目繁多而壮观。面对多元化社会的变迁,他用最单纯的心,以极简的方式来诠释这个大千世界。他说:“人类因为生生不息,从最简单中,进入无限的复杂,亦因复杂的无止尽,使我们失落了最简单的感觉,最直觉的原点!而极简、回到原点,这样的原则是要把不必要的复杂去掉,最单纯的事物才能把重点叙述清楚。”然而他的极简、单纯、回到原点,并非消极,反而是更有雄强的企图心,企图在极简的雕塑作品中去诠释宇宙万物。他认为,透过空间场境的阅思,回头探索真理与永恒,恰可发现原来最简单的却就是最复杂、也最困难,像盘古开天辟地那一斧,一斧就劈开清与浊,从而分出天与地,何其艰困!回首在他三十多年的创作中,其作品却也在冥冥中吻合这种单纯的真、善、美。            
 
 
 
作者:特约记者 季真 陈思羽
 


周天黎(香港)艺术工作室制作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ICP备2021033732号
美术馆地址:浙江省嵊州市长乐镇后街8号 电话:13806763741 13506758504 电子邮箱:arthk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