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画的当代视野
发布时间:2009-12-16

 

 彩绘当代中国水彩画高峰论坛纪要 

  2009123日,第二届美术报艺术节开幕式在浙江世贸国际展览中心举行,同时举行了美术报年度人物的揭晓及颁奖仪式。而本届艺术节的重要节目之一,是策划推出了以彩绘当代为总题的,展示、研讨水彩画的系列活动,包括中国当代水彩画名家邀请展中国当代中青年水彩画家邀请展,以及中国水彩画高峰论坛三个主要内容。 

  123日下午,彩绘当代·中国水彩画高峰论坛在浙江国际大酒店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位知名美术理论家、水彩画家共聚一堂,围绕中国水彩画的当代视野这一中心议题展开了讨论。 

  高峰论坛由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与美术报社联合主办,黄铁山、尚辉与陈履生、潘欣信分别担任主持。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致辞。他首先对美术报艺术节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受邀参加此次水彩画展览及论坛表示感谢,还就全国水彩画家以及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的出色工作和所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和感谢。之后,刘大为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他认为,正是因为一大批水彩画家默默耕耘,真诚地对待水彩画艺术,使得水彩画在一段时间的相对沉寂之后,又得以大放异彩。在当代,中国的水彩画即使与英国、荷兰等水彩画发源地的画家相比,也毫不逊色。他说,中国水彩画已经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这都有赖于水彩艺术家对专业的执着和不懈追求。其次,结合他自己的艺术创作体会,他认为,中国这片土地是极其适合水彩画发展的土壤,水彩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得以茁壮发展,还得益于它在技法和艺术观念上,如用笔潇洒自如、色与水的渗化等艺术效果,也正是中国画画家探讨的一种境界,所以它与中国传统绘画有诸多相通之处。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艺术学院色彩的基本功训练主要就是通过水彩画创作进行的。所以,多数具有学院教育背景的艺术家,都曾画过水彩画。他自己就曾把水彩画当作主要爱好,坚持不懈地画水彩多年,积累了很多作品。他强调说,对他而言,画水彩是最为惬意和心情愉悦的创作。水彩画创作涉及多方面的能力,需要色彩、造型、个人情感、特殊技法等的把握,需要水彩画家进行更多的探索。他认为水彩画在中国还有更大的拓展空间,鼓励水彩画家要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彩画,到英国、荷兰等水彩画发源地,以及美国、日本等地去进行更多的展示、交流。 

 

 

之后,美术报副总编辑王平介绍了此次水彩画展、高峰论坛组织策划的缘起。他说,有感于近年水彩画的蓬勃发展态势,尤其是在今年参加第二届庐山水彩画艺术节上,进一步感受到了水彩画的发展热潮。于是同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秘书长骆献跃商谈,决定于第二届美术报艺术节之机,组织水彩画展览和高峰论坛,并将论坛作为浙江省美术家协会西湖美术论坛”2009年度的主要活动来推出。着手策划编辑出版《彩绘当代——中国水彩画文献》,上编为潘耀昌撰写的《20世纪中国水彩(水粉)画史》以及潘欣信编的《中国水彩画大事纪略》,下编为本次论坛的论文和参展的艺术家作品。一方面从宏观的史学眼光梳理中国水彩画的发展,另一方面以个案研究和作品展示当代水彩现状。希望可以为中国水彩画提供一个基本的史料,这样此项系列活动就有了更深远的意义。 

 

王平对于展览、论坛缘起的介绍之后,高峰论坛正式开始。论坛主持人、《美术》杂志主编尚辉发言。尚辉说,实际上,此次展览的活动更大的缘起,可以说是此前举行的十一届全国美展水彩、水粉画展。在水彩画五年一届大汇总之后,有必要针对其进行研究和探讨。当前,理论界、评论界对于水彩画的关注相对较少,如果能针对不同画种,把理论家与艺术家聚集到一起进行互动性讨论,对当下美术的发展将有更重要的作用。他认为,水彩画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重要的发展是在20世纪,而今天的水彩画正发展到了一个重要的时刻。水彩因为有水性的特征,和中国水墨画有天然的亲近感,中国画家最早接受的西画,应该就是水彩画,中国画家在学习西画的时候,也把它作为重要的工具。但也正因为此,我们常常忽视了水彩画的审美独立性,以至于称呼它为轻骑兵、轻音乐,把它当作一个小画种,这是当下要讨论的问题。长久以来,我们过多地注意了水彩画的性特征,而忽视了它的性特征。他介绍说,10年之前的第九届全国美展上,很多水彩画作品在尺幅、艺术表现方面进行了有效拓展,表现深入、细微,色彩浓郁,更加注重了水彩画的彩性,这是一次重要的转机。但也因为过于注意彩性,而对水彩画的水性以及用笔特征有所忽略。而到第十届、十一届全国美展,水彩画界对水性彩性特征进行了更为科学地整合,使得水彩画由轻音乐,变成交响乐,由习作性较强,变得能表现宏大叙事。这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水彩画的新变化。 

 

著名水彩画家潘长臻在发言中说,此次活动不仅有长期专门从事水彩画创作的画家参加,也有许多知名的、主要以从事其他画种为主的美术家参加,因此显得重要和意义非凡。这说明了水彩画非常普及,凡是从事美术创作的艺术家,对水彩都不陌生。他说,西方是水彩画的发源地,但中国水彩画在近二三十年有了进一步发展,据他所看到的,西方从事水彩画创作的没有中国多。因为水彩画的市场适应性不强,中国多数水彩画家都从事教学、科研等职业,创作相对专心,所以中国水彩画比西方国家发展得要快。但是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的问题。专业人员在衡量作品的时候,容易把的位置摆得比较高,比如水分、流畅、透明度等,但这是手段、方法,不是目的,应该更追求艺术本质、根本的东西。水彩的本体语言要进一步提倡,使技法为艺术想象和创造力服务。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理论家潘耀昌在发言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水彩画有了很大发展,基本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水彩画有一个发展高潮。因在当时油画更多地担负起了主体性创作的重任,国画则面临向新国画改造,而水彩显得更加自由。所以在艺术家创作的形式性探讨方面,水彩画起到了重要作用。涌现了一批优秀水彩画家,如古元、张充仁以及一些建筑、设计专家。而改革开放之后,水彩画创作出现了更为蓬勃的发展,水彩画理论也得到了多元发展,如广东王肇民的水彩画论,以及其他作者的众多研究著作,水彩理性思考有了进一步的深入。水彩受众面也更加广阔,对普通公众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因此发展水彩画对于国家文化战略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以从事其他画种为主的美术家参与到水彩创作中来,表明了当代水彩画的开放性。在一个开放的体系中,水彩画与油画、中国画、版画等有更多的积极交流,使水彩面临发展的重要机遇。此外,他还认为,中国水彩画可以更多地对外交流,将对中国水彩画的未来发展大有裨益,也可以使西方更多地了解、认识中国当代文化艺术。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美术理论家陈瑞林认为,水彩画是中西融合的范本,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与水彩画关系密切。在摄影术普及之前,水彩是记录生活的重要手段。17世纪开始,西方艺术家到中国,以水彩的形式记录中国风土人情,也影响产生了第一批中国早期西画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影响巨大,如以月份牌为代表的水彩画和以外销画为代表的中国早期西画等。但我们要更多地强调水彩画艺术感染力,而不是局限于讨论画的,画种的,水彩的发展不能画地为牢。 

 

著名水彩画家关维兴在发言中说,中华民族的文化灵性与以水为媒材的水彩画,似有先天的渊源。中国水彩画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有着广泛的参与人群,因为水彩画的一些艺术特质,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比拟的。但是在美术界长久以来水彩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近些年来,水彩画得以蓬勃发展,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有的还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说近几年自己的水彩作品在美国受到欢迎,只是希望以一个中国水彩画家的真实经历和感受,鼓动更多的中国水彩画家走向世界,因为中国水彩有这样的底气和能力。他认为,当前水彩画已经进入大画种的行列,但水彩画的进步刚刚开始,需要更多锤炼。在传统写实风格的创作中,还经常有僵(创作思维僵化)、死(画面无生气)、俗(格调不高)、旧(缺乏时代气息)的弊病,在创新型的作品中,则有假(情感虚假)、空(空洞无物)、玄(故弄玄虚)、浅(修养不到位)的弊病。中国水彩画的未来发展,需要注意这些问题。 

 

著名水彩画家、中国水彩画艺委会主任黄铁山在上半场的总结性发言中指出,杭州举办过中国首届水彩粉画展,后来又多次组织了水彩画展,对推动中国水彩画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杭州可称为中国水彩画的福地。之后,他以重振写生的雄风为题,就当代水彩画的创作问题发表了看法。他说,当代水彩创作中,写生被淡化或者写生不得法,已经成为当代水彩发展的一大障碍,甚至是瓶颈问题。抄袭照片、克隆电脑、模仿现成对象等现象突出,造成了与生活脱节、艺术感觉迟钝、创造力下降等种种问题。当代水彩画家要端正对水彩画写生的认识。写生应该是水彩的本源,中国第一代水彩画家都是以写生体现水彩画优势的。此外,中国水彩画要考虑人民需要什么,走现实主义道路,而现实主义就必须强调写生。写生是沟通现实生活的桥梁,艺术创作与生活沟通,作品才能感人。写生还是提高水彩技艺水平的有效途径,因为面对对象、立足自然,才能强化艺术感觉。水彩画是技艺很强的画种,水彩写生本身往往就是很好的独立艺术作品。对待写生的态度与方法方面,对自然要崇拜感、敬畏感,要有师法自然的真诚、研究的态度,端正水彩画创作中的写生方法。 

 

中国美术馆学术一部主任陈履生认为,此次水彩画的一系列活动,为美术报艺术节找到了一个学术支点,同时也为美术报艺术节找到了以后发展的方向。在发言中,他大约把水彩归类为四个方面:作为基础训练的水彩作为主题创作的水彩作为业余爱好的水彩作为专业发展的水彩。他认为,20世纪中期以来,中国水彩画面貌的确立,是60年来中国水彩画的最重要成就。但中国水彩画发展到今天,遇到的问题是前所未有的。作为基础训练的水彩应该是发展的基础,作为主题创作的水彩是提升水彩社会地位的关键,作为业余爱好的水彩作为专业发展的水彩是扩大社会影响力的保证,如果几方面同时努力,加上市场的激发,中国水彩将有很好的前景。主流文化之外,市场也是一个画种重要的推手,多样性发展的力量,也是促成水彩发展的重要力量。 

 

著名画家杨力舟在发言中谈到,许多画家把水彩作为搜集素材的重要手段,也正因为此,在一些人的认识中,确实没有把水彩作为一项独特的技能。但在今天,这样的观念必须调整。他认为,水彩画的功能,首先是观赏性、唯美性。就水彩画本身来说,观赏性、唯美性是它的基本特性,如水性的发挥、色彩的运用等特点。水彩画无论怎样拓展,这一点必须保持。如果说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那么水性的发挥,水彩的轻音乐性能就是水彩的灵魂。水彩具有广泛性,在社会中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如广告、商标、月份牌、年画等,都与水彩有密切关系,这些内容把水彩的功能拓宽了。我们需要大力推广水彩画,让更多的人们欣赏到水彩画的魅力。 

 

广东美术学院教授谭天从自身的经历说起认为,水彩画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画种,尤其在广东,水彩画占有重要的位置。画的大小是一个艺术品本身艺术含量的问题,如果一件作品本身的艺术含量达到了一定程度,那就是一个好的作品,小画种是水彩画界自身所设置的一个假问题,一个不需要讨论的问题,当代水彩画家要破除小画心态。之后,他还就水彩画与现实生活水彩画的边缘性问题水彩画中西融合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水彩这一西方画种,它的发展需要通过以西解中的过程,达到以中养西的目的,发挥中国的作用和智慧,创造中国的水彩艺术形式、艺术美学,滋养世界艺术,使中国的水彩画在世界的水彩画中占据一席之地。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美术报副社长蒋跃说,作为一个长期从事水彩创作的画家,他享受了水彩艺术创作带来的快乐,经历了水彩的种种问题,也对水彩画诸多的学术问题作过较深入的理论研究。他认为,第九届全国美展水彩画展是一个转折点,水彩画获得了一定突破。但是,中国当代水彩画处于 压力与潜力并存的状态。繁荣、兴盛的局面下,水彩画仍处于困境。表现明显的事实是,在多数美术院校中,水彩画往往处于边缘化状态,没有纳入正规的教学系科编制和具有系统的教学理念,使得很多水彩画家带有业余性质,基本功不够扎实,由此带来了水彩创作上用水、用色、构图、创新等方面的一系列弊病,一些画家没有从水彩画种应承担的历史使命的根本问题上着手并有所突破,仅仅满足于水彩画的抒情,这是水彩画的一个薄弱环节。但是水彩画的潜力巨大,它的微妙性、诗意性、水性挥洒、透明概括等独特艺术语言特征,是其他画种所不能取代的,这是水彩画发展的潜力所在。

 

       著名水彩画家陶世虎从回忆自己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习的经历说起,他认为,艺术创作必须要有个性,甚至是走极端,要善于钻牛角尖,不断地苛求自己,在不断的否定自己中前进。对于以其他艺术形式创作为主的艺术家来说,在从事水彩创作的过程中,可以走得更远一点,甚至是舍弃一些水彩语言。而对于专业的水彩画家来说,则必须坚持纯水彩。水彩适合表现轻音乐式样、相对唯美的东西,不适合表现那些凝重的东西,所以也就没有必要过分追求凝重的东西,如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等。因为陶世虎本身是从油画专业转向水彩创作的,所以对此有深刻的体会。他进一步指出,不同的艺术形式应该各具情态,各有各的分工,而不是一刀切。从事不同艺术形式的画家需要在各自的领域拓展、坚持,拉开距离探索。水彩画发展需要一个宽松、平等、包容的创作环境。

  浙江美术评论研究会秘书长范达明指出,当代水彩画创作有两支队伍,一是学院派的专家队伍;二是在新闻、出版等领域中画家队伍。水彩画作为一种工具存在,如插图、年画等。在一段时间内,学院派的水彩画局限于静物、风景、人物等题材,上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注重拓宽视野。他认为水彩画的主流创作还是应该回归本体,强调其本身的轻快特征,而不是和油画去抢夺阵地。水彩画具有两个突出特征:流动性和透明性。相比于油画、中国画,水彩画中水的流动性是一个独具的特征;而水彩的透明性,则容易表现一种独特的肌理美感。水彩的未来发展必须坚持这两个基本特征。此外他还指出,水彩理论研究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解放军艺术学院的李永林副教授谈到,中国画与水彩画隶属于东西艺术两个

  不同体系,但从材料和技法上,两者又是极其亲近的,这一切入点可以使得我们对水彩画的解读更加深入。绘画的区别有工具材料、艺术观念等的区分,但训练系统的区别,也就是教育的问题,更加容易体现出问题。推动中国水彩画的发展,就不能不重视教育的问题。怎么样形成一套水彩画的画法训练体系,是需要中国水彩画界扎实铺开的工作。

  《美术观察》杂志副主编赵权利对于水彩画借鉴其他画种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不同的画种、艺术形式之间可以互相借鉴,但关键是如何理解这个借鉴,借鉴什么东西。如果仅仅停留在借鉴技法、样式、表现效果方面,实际上就变成了模仿,是不可取的。借鉴是个复杂的问题,首先必须对所借鉴的画种有深刻了解,才能知道需要借鉴什么。其次,关于水彩画的民族特色问题。与油画一样,作为外来画种,水彩画创作中民族化问题也存在,需要慎重对待,要考虑水彩画中国化之后的后果和地位如何。关于小画种、轻音乐的问题,他认为这是对水彩特征的概括,而不是贬义的称呼。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误解,是因为水彩自身缺乏自信,水彩画没有必要因为这样的看法而改变特色。把水彩的特色充分做好,发挥它的特点,需要我们做的更多。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廖少华对于水彩画家、理论家共聚会一堂,又有媒体的组织,以艺术节的方式展示、研讨的形式进行高度评价。他认为这是四个轮子一起转起来了,于促进水彩发展大有裨益。对于水彩画的画种问题,他认为有压力是好事,但是每个画种都有自己的局限,水彩的弱点不足为怪。当代,大批水彩画家的创作已拉开了距离,所以水彩的前途是光明的。

  著名水彩画家张英洪在发言中指出,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以及水彩艺委会的领导下,当代水彩取得了很大发展。但是如果这样一直发展下去,似乎还不够,需要拓宽思路,进行更多的探索。针对水彩画创作中写实较多的倾向,他提出了自己的提议:是否可以在以后的评选中将写实的、抽象的作品分开来进行评选,以鼓励水彩的创新。

  著名水彩画家吴德隆认为,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水彩画保持高水平,并形成了特殊风格,中国已经成为水彩画大国。中国水彩画在未来要更大发展,人才培养的因素很重要,所以在教育上要更加重视。他说,美术学院曾一度普遍开设水彩画,培养了学生的兴趣,造就了一批人才。但在很长一段时间,美术学院中的水彩教育有所忽视。中国具有发展水彩的良好条件,开水彩画课是培养水彩画人才的重要措施,国画、油画、雕塑、版画等系,都应开设一点水彩画课,对学生的艺术修养、技巧,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当代的水彩画家在创作的同时,应该注意对年轻人才的教育、培养,增加学生对于水彩的兴趣,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水彩创作,水彩画才会有新的发展天地。

  秉承首届美术报艺术节的学术文脉,坚守高品位的学术水准,第二届美术报艺术节将彩绘当代——中国水彩画高峰论坛作为艺术节的一个高端的学术活动推出。在艺术展览、学术交流为主的展示平台基础上,通过举行高峰论坛,对水彩画理论、水彩画发展现状进行研究与探讨,以推动中国水彩画艺术的发展。参加123日水彩画高峰论坛的还有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张国琳,浙江美术家协会秘书长、水彩画家骆献跃,中国文化报美术周刊主任严长元,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周刚,西华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刘能强,青岛科技大学文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高东方,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讲师、基础教研室主任平龙,东华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环艺系主任冯信群,中国美院教授周崇涨,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陈立勋,四川美术学院教育系副教授龚玉,福州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黄幸梅,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教师徐明慧,新疆师范大学副教授、油画教研室主任赵培智,8号画廊董事长梅素枫,策展人陈樱樱以及美术报王凯、崔艳等编辑、记者。

 

 

 

 

 

 

 

 

 

 

 

 

 

 

 

 

 

 
作者:本站讯
 


周天黎(香港)艺术工作室制作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ICP备2021033732号
美术馆地址:浙江省嵊州市长乐镇后街8号 电话:13806763741 13506758504 电子邮箱:arthk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