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后看徐悲鸿、徐志摩的“二徐之辩”
发布时间:2010-08-07

作者:刘金库   来源:《北方美术》

    

    1929年4月10,旧中国第一届美展举办之际曾发生过的徐悲鸿、徐志摩之间的辩论,对于中国美术的进程有着重大的影响,80年前美术创作方法论之争,时至今日并没有引起理论界的高度重视。

  

    二徐之辩的直接导火线是1929年由国民党教育部组织的第一次全国美展。由这个展览所引发的争论,其关注的焦点在于.1.对西方艺术史的认知问题;2.对西方主流艺术大师的评价问题;3.中国美术人的创作观念与态度;4.展览会主办人倾向性问题。二徐之辩的争论是在三个常委之间进行的。可以说,主要原因是不同的艺术观所导致的一场争论,其本身虽然没有涉及艺术观的大是大非问题,但事实上,不同的艺术观在多大的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美术界?它的直接影响又是什么?80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新检审这一重大理论之争,对当下的理论研究意义重大。

  

    一、二徐之辩争论的背景

  

    20世纪头20年里,向往西画艺术并且艺术旨趣相投的画家曾组成各种美术社团,不断地宣传西画的精神,引入与中国绘画完全不同的理论概念,这在中国美术界引起不同的反响。二徐之辩是中国美术史必然出现的一场争论。从l905年到l937年,二百二十多名中国美术留学生回国后,全国各地美术学校纷纷设立,画会风起云涌,西画创作队伍日益壮大。二徐之辩这场争论的产生,有着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这一时期内悄然兴起的西画运动、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艺术思潮,盛极一时的全国美展等诸多因素,都是这场争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事实上,西画东输才是这场二徐之辩的主因。西画东输后,中国文化界所产生的思想变化十分激烈。因艺术观念的不同,不仅在美术界引起不同的争议,而且在文化界也掀起不小的波澜,在美术实践、美术理论、创作方法论、美术史观等诸多方面都产生很大争议。特别是在西画、国画上的争议比较大,歧异也大。

  

    1929年初,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在中国举办破天荒的全国美术展览,于是成立一个展览会总务,下设有七人常务委员,即徐悲鸿、王一亭、李毅土、林风眠、刘海粟、江小鹣、徐志摩。l929410日,在上海如期举办全国第一届美术展览。全部展品在486个画室中展出,其中西画有354件,国画有1300多件,全部展品2000余件内容包罗万象,是一次最具包容性的展览。展览主办者还出版了由徐志摩、陈小蝶(18971989)、杨清磬等人编辑的《美展;ET'J》进行宣传。这次展览规模真是盛况空前,不仅有书画,也有雕刻、建筑及工艺美术,不仅有当代美术,也有古代式样的及外国的作品参展。就书画而言,当时对中国画并没有争议,而是在西画的艺术观上引起争论,为什么呢7原因在于西画东输后,西画一直是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即在二十多年里,对西画这个新事物人们普遍缺乏理论常识,传统美术与新潮美术、东西方观念存在差异性,还有美术界的人为不和因素等,特别是在当时追求新潮的时代,在西画样式风景画、肖像画等现代美术思潮作品在展览中所占的比例较大的情况下,其争论不可避免。

  

    与此相反,当时被陈小蝶称为现代国画派的一千三百多件中国画也在陈列之中。在陈小蝶《从美展作品感觉到现代国画画派》里,我们可以看到陈小蝶将展出的国画分为六派:复古派(顾鹤逸、冯超然、吴岱秋、王哓汀)、新进派(如钱瘦铁、郑午昌、张大干、许征白等)、折中派(高剑父、陈树人、何香凝、汤建猷、方人定等)、美专派(刘海粟、吕凤子、王显韶)、南画派(金城、萧谦中、齐白石)与文人派(吴湖帆、吴仲熊、陈子清、郑曼青、狄平子)。美术家、评论家、实业家陈小蝶的这种分类方法只是表面化的一种说法。针对这一时期美术界的状况,美术史家姜丹书在文中曾作过这样的总结一般艺术思潮,当然以现代的环境为背景,故多解放的、自由的、无忌惮的。一般作风也当然在思潮的笼罩之下,多为自我表现的、崭新的,甚而至于怪异的。无怪乎徐志摩在《美展弁言》中对首次美展充满了信心我们留心看着吧,从一时代的文艺创作得来的消息是不能错误的。然而,当徐悲鸿发现整个展览中的作品大大出乎他的意料,参展的油画作品受到西方当代艺术的影响很大时,拒绝将自己的作品送去展出。原因在于他不情愿这样做,这与他的艺术观出入很大。

  

    针对西画与国画的认识,习洋画的青年,对于国画很看不起,他们以为将来中国习画的人非都习洋画不可;反过来说一班治国画的前辈,他们脑筋里只记得几个古人的名字,很瞧不起洋画,以为洋画与他们毫无关系。前者是洋化,后者是拟古化采他人之长,补吾人之短是艺术上应有的事。艺术是有世界性的东西,既没有界限,也不可固守g在实践上,分成两个阵营是历史必然存在的现象,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艺术观本身。在当时具有理论建树意义的是梁启超与汪亚尘二人。梁启超于l922年先后在上海美专、北京美术学校发表演说美术与生活美术与科学,对美术的理论问题发表了他的观点,并首次提出美术人的概念。他认为,现代文化的根底在于科学,美术是从真美合一的观念发展而来的,即他们觉得真即是美,又觉得真才是美,所以求美先从求真人手真正的艺术作品,最要紧的是描写出事物的特征……美术家的观察,不但以周遍精密为能事,最重要的是深刻。梁启超虽然没有明确说明对中国画的看法与认识,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他提倡美术的科学性,只有科学性存在,才能达到真美合一的境界。最后达到他所认为的。美术之趣味,在于1.对意境的赏析;2内心世界的艺术创作;3.现实与超越境界。

  

    正是在梁启超真美合一的基础之上,当时年轻的画家汪亚尘提出艺术的时代精神。他首次阐述了艺术的时代精神的概念,并认为:艺术是时代生活的明镜,在时代上映照时候,常常有种奇异的反射,跟着这种反射的印象而后现于画面上,才不失时代的精神。”“艺术最高的意义,完全由作家内心的表出,在心灵上的传达上,应该有两个信条创造的深索,二描出的技能。”“一方面要把中国固有艺术的精神重新振拔,一方面要把西洋艺术的长处采入到国画上去,两下融合起来,成为时代的艺术。综上所述,在美术创作理论与艺术观念更新的问题上,在西画东输后,中国的美术界产生了一系列的理论问题,主要体现在1艺术史观的美术理论与时代精神的问题;2对西方现代派艺术的认识问题:3创作方法论问题;4艺术价值取向与中国美术的发展态势问题等。二徐之辩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个讨论虽然从l 929年开始,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结束,但在各方面的影向力是相当大的。

    

    二、二徐之辩的核心内容与影响

  

     19294月,徐悲鸿在《美展》第5期上发表了一篇《惑》的文章,引发针对西方主流艺术的争论。徐悲鸿的文章有两千多字,表达出他留学法国8年的心路之旅,即他的艺术史观。他对当时法国的主流艺术印象派一后印象派的艺术并不认同,而对于法国的古典绘画持高度赞扬的观点。徐悲鸿说,法国派之大,乃在其容纳一切。他先说他比较赞同的艺术家,比方说普鲁东、达仰、安格尔等人嘞。他文中的这些欧洲著名油画家的名字虽然与今天的翻译不同,但不影响我们识别出他们都是以古典风格的写实主义为指向的。在这里,徐悲鸿有一句最为重要的话,欧洲在世界大战之后,心理发生了巨大变化,生发出许多变象,而不是发展的进程。接着,他认为虽以马奈(Manet)之庸,雷诺阿(Renoi r)之俗,塞尚(Cezanne)之浮,马蒂斯(Matisse)之劣,纵悉反对方向所有之恶性,而藉卖画商人之操纵宣传,亦能震撼--Bt,昭昭在人耳目即用庸、俗、浮、劣四个字来概括马奈、雷诺阿、塞尚和马蒂斯的作品,他后来甚至还将马蒂斯译成马蹄死

  

    他还说,假如中国国民政府要成立一个大规模的美术馆的话,要是收藏三五千元一件的塞尚、马蒂斯的作品的话,在我徐悲鸿个人,却将披发入山,不顾再见此类卑鄙昏聩黑暗堕落也今天回过头来看,假如当时真的成立国家美术馆收藏塞尚、马蒂斯、雷诺阿作品的话,在将近一百年后的今天,也不需要用大量资金来引进印象派的作品到中国展览,让人们重新认识西方20世纪上半叶的艺术了。那会节省多少的资金,可历史并不能假设。究竟是什么原因才使徐悲鸿对西方当代绘画艺术有如此大的异议呢7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与徐悲鸿8年留学的心路之旅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这8年里,徐悲鸿经常被经费拮据所困扰,(8)正如他在1925年至l939年多次到新加坡去画作品出让。他的作品在当时的欧洲可以说多半是无人问津,而在东方,情况大为不同。当时的东方十分认同写实主义风格的作品,徐悲鸿在新加坡留下了他在法国期间的大部分素描手稿和在那里创作的《奴隶与狮子》、《放下你的鞭子》等名作。这些作品在2006年至2007年都出现在香港的拍卖会上。相反,徐悲鸿回到国内后创作的多半是以素描打稿的国画,如《愚公移山》等作品。在徐悲鸿看来,当时法国印象派以后的作品是低水平的。因为世界大战后的欧洲画家生存竞争激烈,无暇治及高深的缘故,特别是印象派之类的画家,彼等之画小时可作两幅,其水平可想而知,而且是完全由画商操纵的。从这些言词中可见,徐悲鸿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若就事论事的话,徐悲鸿存在很大的偏见。

  

    第二,徐悲鸿在留学期间,学的是学院写实派风格油画,并没有对西方当时的主流绘画产生过浓厚兴趣,对西方当代美术史论的研究更是无从谈起。他留学时特别关注的是法国学院派写实作品和古典画家的作品,曾专门临摹过西方大画家如伦勃朗(Rembrandt.16061669)等少数几个人的作品。此外,没有任何文献记录他对印象派以来的西方现代主义作品有过兴趣,完全规避了盛行于当时欧洲的现代主义潮流,要么不谈,要么微词不断,或者干脆贬上几句。比如,他到德国时,对柏林美术学院院长康普(Kampf)的那些表现怪诞的绘画表示过他的疑问,甚至是不屑一顾。在提及印象派时,明确用庸俗、低劣的字I]En以挖苦。

  

    第三,徐悲鸿在欧洲留学时,几乎看不到他与当时欧洲绘画艺术领域的大画家们有过密切的交往,多数是他参观学习欧洲古典艺术的频繁活动。19193月,徐悲鸿和蒋碧微留学的时候,先在英国伦敦停留。徐悲鸿参观了大英博物馆、大英皇家画会展览会等,特别是委拉斯凯兹(Velazquez 15991660)、透纳(J M.W Tu rner 17751851)以及康斯太勃(John Constable l7761837)的作品给他以深刻的影响。同年秋天,徐悲鸿入法国朱利安画院学习素描。几个月后,他考入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校,老师是历史画家弗拉孟。但因弗拉孟年老多病,很多课是由曾获罗马大奖的科尔蒙(Fe rnand—Anne Piestre Cormon l8451924)上的。1920年冬,徐悲鸿结识并拜学院写实画家达仰(Dagnan—Boveret 1852—1929)为师,直至1927年徐悲鸿回国前,这位法国人一直都是徐悲鸿的老师。在欧洲学习期间,因为经济拮据方面的原因,1921年夏天,徐悲鸿到过德国。在德国,门采尔(Adolf Menzel 18151905)、塞冈蒂尼的作品对他产生过影响,但那也都是古典风格的作品。

  

    第四,我们从文字以及其他文献里看不到徐悲鸿对l619世纪欧洲写实主义的思想与观念背景的真正理解,更多的是出自他个人的好恶。徐悲鸿学的是欧洲学院写实派的内容,当时的法国也属于传统派的油画观念,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以西方学院写实为引入中国油画的主导思想,这就存在相当大的认知偏差。差不多在1920年以后,徐悲鸿开始发表言论,强调写实绘画总是与历史、真实乃至科学发生关联,油画的科学性是首当其冲的。这种理论说法,并不是徐悲鸿一个人的,而是当时的知识界、科学界所达成的某种共识。他一直在推崇普吕东等人的高妙华贵。事实上,他们在技术与方法上,受到了太多的属于学院派的梅索尼埃(Jean—Louis-E rnest Meissonier l8151891)、热罗姆(Jean—LeonGe rome l8241904)的影响。徐悲鸿推崇的是学院教育,倡导的也是学院写实风格,所以才拿他们来说事。徐悲鸿的这种艺术观在其文章中也充分体现出来。

  

    第五,西方油画的写实语言,在20世纪初的中国无疑具有视觉上的冲击性。徐悲鸿的艺术观在于他以学院式的理性思维、科学(当时学者称之为数学的)的观念来推导出中国油画的内在发展逻辑,即通过对素描基础的强调,渐渐形成中国的、被认为符合科学的写实传统。

  

    其实,比徐悲鸿晚~年(1920)留学法国巴黎大学法国文学及艺术史专业的林文铮(19031989)对当时欧洲绘画史的讲述相对而言是正确的。他对美术史进行过深入的研究。l9291月,早在二徐之辩以前,林文铮写道:18世纪末叶之写实主义而有l9世纪初期大卫之古典主义;由德拉克洛瓦之浪漫主义,而有库尔贝诸家之写实主义;Eh毕沙罗、莫奈等之印象主义而有塞尚之表象主义,到了立体派和未来派等可以认为现代艺术最热烈的变迁了。综观这百年来欧洲艺坛之沿革,其派别虽如何复杂,归纳起来,不过是理想精神和写实精神之互相倾轧,亦即是情感理智之上下而已。近代艺术之巨变,完全是受了社会思潮之影响,因为艺术演化之步骤,是和社会思潮之变迁一致的。例如大卫之作风,是和孟德斯鸠的学说及拿破仑朝代之精神很吻合的;德拉克罗瓦之作风,美术史论是和卢梭、夏多布里昂之文学同志趣的;库尔贝的作风,是和孔德实验主义相辉映的;莫奈、雷诺阿的作风,是和罗帝之散文、魏尔伦之诗相近的:塞尚的作风,是和柏格森之哲学有同样的倾向;可见艺术与时代思潮之密切关系了。可是,林文铮的文章是在1931年才发表,今天我们不知道徐悲鸿是否看过。

  

    尽管欧洲的学院写实主义风格处于非主流艺术的地位,但从1921年到l929年,当时的法国在艺术领域里的激进主义者正在向超现实主义方向进发,毕加索已经离开了他于l907年开始的立体主义进入了新古典主义时期。在德国,1 91 1年臻于顶峰的德国表现主义的主要代表马尔克(F ranz Ma rc l8801916)、马克(AugustMacke l887.1914)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奥托·迪克斯(OttoDix l8911969)和格罗兹(George G rosz l893—1959)保持了表现主义在形式上的夸张,并正在向着新客观主义的方向演变。有一点是需要特别说明的,那就是欧洲学院式的写实主义风格教育仍旧在法国乃至于欧洲学院里盛行着。这也是为什么徐悲鸿一再坚持学院写实风格的主要依据所在。

  

    为什么徐悲鸿会有这样的艺术观念?我们从二徐之辩中可以看出其中的缘由来。在这场争论中,徐悲鸿、徐志摩、李毅士三位艺术家各执己见,言辞激昂。由于他们各人的经历、所处的环境、艺术观点等都有方方面面的差异,在对待西方现代艺术的问题上,自然是产生争议的。1929年的二徐之辩是中国西画发展史上第一次公开的不同艺术观点之间的论争,对当时的中国美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美术界的研究氛围,标志着中国西画运动从创作到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场论争奠定了中国西画向多元化发展的基础,以后诸多艺术观点和主张,都可以在这场论争中找到端绪。

    

    二徐之辩争论的第一个焦点是:对西方部分当代艺术家认同与否?

  在同一期上,徐志摩发表了《我也惑》一文来回应徐悲鸿。徐志摩赞扬徐悲鸿的新艺术观,同时又称他是个热情的古道人热情的古道人。就你不轻阿附,不论在人事上或在绘事上的气节与风格言,你不是一个今人。在你的言行的后背,你坚强地保守着你独有的美与德的;隹绳——这,不论如何,在现代是值得赞美的。”(10)紧接着,徐志摩指明徐悲鸿从来不反对毕加索、凡·高和高更,同时指出徐悲鸿对塞尚、马蒂斯的谩骂过于言重,并把这种谩骂比之于英国当时的批评家罗斯金骂画家惠斯勒。在徐志摩看来,塞尚、马蒂斯的画风被中国画家所效仿,那是个必然的倾向,固无可喜悦,抱憾却亦无须。他追述了塞尚进行艺术探索的艰苦历程,然后辩解道:塞尚在现代画术上正如罗丹在塑术上的影响,早已是不可磨灭、不容否认的事实,他个人艺术的评价亦已然渐次的确定——却不料在这年上,在中国,尤其是你的见解,悲鸿,还发见到1895年以前巴黎市上的回声,我如何能不诧异,如何能不惑?话再说回头,假如你只说你不喜欢,甚而厌恶塞尚以及他的同流的作品,那是声明你的品位、个人好恶,我决没有话说。但你却指斥他无耻’‘卑鄙’‘商业的。我为古人辩诬,为艺术批评争身价,不能不告罪饶舌。如其在艺术界也有殉道的志士,塞尚当然是一个。如其近代有名的画家中有到死卖不到钱的,同时金钱的计算从不孱入他纯艺的努力的人,塞尚当然是一个。如其近代画史上有性格孤高,耿介淡泊,完全遗世独立,终身的志愿但求实现他个人独到的一个境界这样的一个人,塞尚当然是一个。换一句话说,如其近代画史上有无耻卑鄙一类字眼最应用不上的一个人,塞尚是那一个人。

  你说他们的画一小时可作两三幅。这话并不过于失实,凡·高当初穷极时平均每天作画两三幅,每幅平均换得一个法郎的代价——=个法郎足够他一天的面包咖啡与板烟1¨…你不但亲自见过塞尚的作品,并且据你自己说,见到过三百多幅的多,那在中国竟许没有第二个。你何以偏偏:不反对皮加梨Picasso),不反对凡·高与高更,这见证你并不是一个固执成见的古典派或画院派的人。你品评事物所根据的是,活的感觉,不是死的法则。不杂意气,亦无有成见。什么叫做一个美术家?除是他凭着绘画的或雕造的形象想要表现他独自感受到的某种性灵的经验?技巧有它的地位,知识也有它的用处,但单凭任何高深的技巧与知识,一个作家不能造作出你我可以承认的纯艺术的作品… ”(11)

  今天,平心而论,徐悲鸿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渗入了自己的意气,多有成见与固执的成分在里面。相对而言,徐志摩的批判则要平和得多,是一种同情式的美术批评。这与两人的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关联,徐悲鸿是个画家,出自于个人好恶的居多,而作为评论家的徐志摩则更多地以他的生平阅历为基;隹,持论尚能公正。

  二徐之辩争论的第二个焦点是:二人的艺术观、教育观大相径庭。

  徐志摩的这篇文章在《美展》上连载了两期,徐悲鸿、徐志摩之间的争论还在继续。今天,我们从二徐之辩针锋相对的文章中可以读出两个人的不同艺术观,不同的艺术主张和信念。他们二人的艺术观念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徐悲鸿的艺术观在他连载两期的《之不解》一文中说得十分清楚。他说:弟亦深恶痛绝院体式之美术….吾最服大批评家Taine之言,日艺人之致力,恒分二期,初期悉为真之感觉,逮经验渐丰,则由意造,而真意漓。”(12)徐悲鸿的教育观是反对当下院体式的美术教育,而对西方传统的学院式美术教育十分推崇,他的艺术观是先自然之真,自然主义与写实主义是一回事,然后再到中国画式的意境,即达到弟对美术之主观,为尊德性,崇文学,致广大,尽精微,极高明,道中庸,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境界@。他反对为庸为俗的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观念,但不是全盘否定,如赞同毕加索和高更等。<

 
作者:刘金库
 


周天黎(香港)艺术工作室制作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ICP备2021033732号
美术馆地址:浙江省嵊州市长乐镇后街8号 电话:13806763741 13506758504 电子邮箱:arthkk@163.com